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,这部昆曲大戏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

发布时间:2023-03-13 20:01:39 阅读:35 栏目:社会民生

3月11日-12日,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力作《1699·桃花扇》惊艳亮相丁香路上的“蝴蝶兰”—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。尽管这部剧连演了17年,但依旧座无虚席,昆剧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浦东捧场。由此,汇集9台12场精品演出的第十三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正式启幕。

主演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表示:“这部戏让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的观众都沉浸其中,为之感动,这是经典和传承的力量。感谢东艺名家名剧月,让《1699·桃花扇》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,期待再来上海,再来东艺。”

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,这部昆曲大戏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

“王公荐绅,莫不借钞,时有纸贵之誉”,1699年孔尚任完成明清传奇压卷之作《桃花扇》。2005年,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集合中日韩诸多艺术家,特邀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,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,在南昆经典之作《桃花扇》的基础上创排而成了昆曲大戏《1699·桃花扇》。

《1699·桃花扇》舞台呈现尽显新意:以南都繁会图为素材在舞台上竖起三面屏风,舞台灯光配合镜面地板复刻出秦淮河的桨声灯影,似梦非梦,亦真亦幻;同时它又极为传统:声腔、曲律、身段、调度无一不在昆曲的规范之内。

剧中通过古典戏曲中现代话剧结构的尝试、舞台布景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融合、场面调度“文武兼备”等方面的创新,为传统戏曲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革新。创排时采取国际合作方式,在南昆传统艺术细腻委婉、典雅大方的基础上,邀请国内外顶级创作阵容加盟,全力打造出一台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剧目。主创人员将东西方共通的艺术观念与风格融入对中国“百戏之祖”的传统复古和现代创新中。

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,这部昆曲大戏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

自2006年首演来,《1699·桃花扇》以美轮美奂、典雅雍容之态享誉海内外。如今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“昆五代”的加入,令这部剧目带有了更多传承的意味,青蓝相继,生生不息。以单雯、施夏明为代表的“昆四代”带领着“昆五代”以稳健台风、炉火纯青的唱念做表,展现出史诗般的内涵厚度,为观众重现了明朝的繁华和旷世爱情。

经过多年的打磨,单雯和施夏明这对搭档,对角色中的家国情怀,以及业界前辈的无私奉献,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,也更多了一分敬佩。回顾往昔,施夏明感慨万千:“时至今日,我仍能记得初排《1699·桃花扇》时,老师们一招一式、一字一腔地为我们教学,帮我们排戏,将自己的昆曲艺术积累倾囊相授,一点一滴地搭出一台大戏,也搭出了我们的未来。”

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,这部昆曲大戏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

单雯表示,初演时她16岁:“和戏里李香君的年纪一样,那种青涩与青春不用演就会流露出来。现在,更多的是用技巧让自己演得像16岁。所幸我和施夏明合作很多年,越来越有默契了,只需一个眼神,对方就会配合你。我还记得当年首演在后台,大家心拧在一起,齐声喊‘加油加油’,我脑中涌出四个字——青春无敌。”

在新时代下,如何将昆曲艺术传承好、弘扬好,施夏明有自己的见解。他认为,应当不断拓宽昆曲艺术的空间,实现昆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这是当代昆曲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。作为团长,施夏明也更加重视传承的意义:“昆曲不应该只在正当年的演员身上绽放华彩,我们必须重视传承,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,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,薪火相传。”

小提示:关注《火车搜》,实时了解最新的交通出行资讯。

本文网址:https://mip.huocheso.com/news/post/1678.html